热点·牛年故事
文/叶祺仁 量子教育创始人、董事长
新时代下,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,就在于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过程的构建与创新。
创业以来,我希望自己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的员工,但经常排不上号。在去办公室的必经之路上,我总会看见录课的老师已经坐在那里化妆,摄制组的伙伴正在布景、调试灯光,课程打磨团队也已就位,录制即将开始……
2021,疫情防控常态化,企业数字化学习持续深入。如何进一步打磨基于数字化场景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,是我和团队过去一年的心心念念。
名师出高徒,学习内容数字化的坚守
在一次活动上,品融集团董事长邱娣兵先生的一番话让我触动颇深:“企业要求员工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,员工努力学了,但授课老师是庸才还是高手,学习效果天差地别。若选择不当,不仅浪费员工的时间,也贻误企业发展。”
严选师资
名师出高徒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但在数字化学习的浪潮之下,何谓“名师”成为一个值得重新定义的问题。企业培训行业并不缺老师,然而,真正具备成功实践案例、熟悉数字化学习场景与习惯、能形成知识体系并打磨成精品线上内容的老师少之又少。于是,我们每周召开师资评选会,对一位位本就优秀的老师进行“吹毛求疵”的评估遴选。
团队共创
好内容都是老师提供的,为什么还要组建一支协助老师打磨课程的内容团队?
原因很简单:这些老师都是业务专业,而非培训专业。会做不等于会教,更不意味着会线上教。对他们来说,学习内容数字化是个全新的课题,从课程的知识结构、教学设计到学习体验,都需要一支团队协助进行内容共创。
有的老师从业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,却无法运用有逻辑的知识体系萃取经验并有效输出,需反复优化课程大纲。有的老师对于数字化场景的学习习惯不甚了解,需要熟悉学员需求,转换授课思路与方式。有的老师在线下课堂侃侃而谈,面对镜头却紧张得手足无措,现场的编导会播放音乐、分享其他老师克服紧张的有趣小技巧。
丰子恺先生认为,“曲高和众”才是真正的艺术。我深以为然。好老师意味着“曲高”,数字化的学习内容保证了传播的“和众”。线上课程的崛起,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老师,也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学习。根据数字化学习场景进行内容重构,基于数字化学习的体验与感知进行知识提炼,这是“曲高和众”的前提,也是数字化内容学习的基础。
尝试强交付,学习过程数字化的探索
“把坚持打包在岁月中,把努力书写到行为中。今日课程是‘角色改变:何为管理型人才’。同学们,今天是自由学习日,目前已有11位同学完成学习任务,大家要抽时间打卡学习哦。”
“今晚7点开启本次特训营的首轮小剧场讨论环节。已经写好答案的同学可以发到群内,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任何一位同学的答案谈自己的看法。前三位回答的同学可获得20学分奖励。”
“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,终会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。XX同学,祝贺你在本次特训营中因全勤学习、积极互动被评为‘优秀学员’,特发此状,以资鼓励!”
……
这是我“潜伏”在我们的云班级学习群里,看到大家以线上班级为单位,在班主任带领下学习的场景。难以想象,一群颇有资历的企业中高管,在90后班主任的带队下,在一个个线上小游戏的催化下,学习热情饱满,完课率在95% 以上,手写作业笔记更是数不胜数。
2021年,量子教育开设了许多不同学习周期、不同交付目标的云班级项目。每次开班,入夜的杭州似乎热闹起来了。班主任团队戴着耳机,对着电脑,一个个神采奕奕。学习群里的积极互动,也让我的手机震个不停。
这样的热闹场景下,我的思考愈发冷静。这两年,在线教育迎来风口,身边不少朋友成为知识付费的爱好者。然而,一位朋友坚持线上学习数年之久,最近却放弃了。他说:“学了这么多年,你看我的生活仍没有改变,苦恼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。”我也在不断反思: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大大拓宽了优质内容的辐射范围,能够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启发,营造短期的获得感,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显得捉襟见肘。那么,我们能否让数字化学习内容的交付性质由弱变强?
学习内容的数字化拓宽了学习的广度,学习过程的数字化则可以加深接受的深度。在我看来,拥有以优质师资为基础的数字化内容只是一个起点,辅以学习过程的数字驱动才能保证优质内容的高效传递,提升学习体验,逐步且明确地达成目标。通过“学习内容数字化+学习过程数字化”,真正帮助学员解决问题,让知识价值更加掷地有声,这是我创业的初心,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。
在科技与疫情的双重催化下,数字化学习成为大势所趋,企业培训也面临着广度和深度的双重挑战。“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过一山拦”,但我始终相信,无论眼前阻隔的山有多高,攀登的本质不变;无论学习场景发生怎样的变化,知识传递的目标不变。而新时代下,知识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,就在于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过程的构建与创新。